雅安林业抢抓机遇 助力雅安生态文明建设
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取向,也体现出经学在当代的复兴态势,值得肯定和支持。
其实,需的需求、需要以及等待诸义,在书面记录时还用假借字须来表示。其中的需,仍是求雨的本义。
作为名词义的儒,其本义就是需字形下方的人的祭祀身份的确认。《易·需·象传》:云上于天,需。再来看一下需(儒)一词的命名理据。④同一主谐字的谐声系列中的声母可能分属不同的发音部位。⑧ 孔子在世时,其学说不显,亦无儒家、儒学之称。
即便是像徐中舒先生认定的那样需有甲骨文字体,亦为一种简体,且人形周围的三点或四点的原义为雨点义。⑥汉语言谱系之说为笔者提出。爱则是与恕内在相通的。
其次,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以及现代化、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面对这个情况,也有重新界说儒学经典的必要,同时也有对经典进行诠释的必要。不过,在现实的命运上,儒学与世界各大文明传统、宗教传统也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治经学的儒家学者不能由此反过来,认为非守汉唐故训者就是不好的经学研究。误区二,原教旨色彩的儒学与古典学研究。
笔者相信儒家的信徒,其思想也会经历从封闭到开放,从偏颇到成熟的过程。当代中国哲学界研治经学的儒家学者甚多,许多学者不满足于以往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而力求回到古代的经学形态中去,重新继承传统的经学。
相信这是当前学界的共识。正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全面的文化自虐与打倒儒家的历史,而我们对于世界各大深厚的文明与宗教又难以作瞬间移植之功(这谈何容易),因此在当今时代,国人往往遭遇了深刻的价值、信仰、意义的真空,这一真空又会造成各种迷惘、困惑、堕落。复兴点之四,现代新儒家的继承与深化。这种反思精神、自我批判的精神,其实能够更为合理地继承和阐扬儒家活的精神与生命。
同时如果我们大陆的许多儒者的封闭与偏僻并非仅仅局限在自己或自己的小团体之内,而且还要以此为天下倡,则问题会更大。这个政治儒学与第一种类型有同有别。这样一种思维取向,其实会将自身陷入抱残守缺的境地,而不能真正把握到经学的精神,同时也不能吸收宋明理学以来数百年的经学研究成果。正因为仁爱的精神就是人道精神,因此儒家对于当代人类的积极贡献之一,是通过阐发仁爱精神、忠恕之道,使得人道本身得到深刻的确立、栽培、呵护、保卫。
笔者并不是不知道古典儒家的精神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政治可以进行合理的批判,清醒的现代性与现代政治其实也需要古典儒家的精神作为借鉴。另外,文章也提出当代儒学复兴的四个比较合理的道路:复兴点之一,儒家仁爱精神的充分阐发。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心灵就会走向滞碍与封闭。心灵封闭之后,就会生出一系列骄与吝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原教旨思想的起源。
同时,如果这种原教旨色彩的思想不与公权力结合,以形成其政治与权力诉求,那么它的问题可能不是特别地大。例如,有些学者希望能够从国家意识形态的角度推行儒学,希望达成一种公民宗教、国家宗教。第二个误区是原教旨色彩的儒学与古典学的研究与实践。希望笔者对政治儒学发展的上述担心尚未成为事实,但从事实上来说,不可否认其发展具有这种倾向。实际上,我们大可通过罗尔斯后来所主张的政治自由主义的洞察与识见,将儒家视作一种(讲理的整全性学说)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doctrine,而与其他的讲理的整全性学说(如比较讲理的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一同参与现代的宪制建设中去,而不必将自身的负担压得太重。据此,我们可以预见,当代中国大陆的国学热、儒学热,将会持续发展下去。
对于上述的这些命题,无论我们怎样去做所谓的再诠释,其实都肯定是违背孔子儒学的本来精神的,因为孔子并不会要求别人如何如何。正因为现代新儒学的这三大系能够从各自的方向,切实推动儒学的发展,因此当代儒学的复兴,不可能绕过他们,而只能先吸收消化他们的思想,然后再求提升、推进、超越。
因此,笔者十分赞同郭齐勇教授的民间儒学以及赵法生教授的乡村儒学的主张与实践。她在几十年就已经脱下面纱,但现在的青年妇女却又重新戴起来。
我们姑且不说主张政治儒学的儒者是否真的理解心性为何物,我们又姑且不说其是否对公羊学有一个平情客观的理解,我们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先秦孔子儒学,回到孔子的思想,就很容易发现儒家的精神,其实是以内为本,推之于外的内在合一的精神。与世界各大文明传统、宗教传统一样,儒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磨合,因此有着活泼健康的精神生命,同时也有着与现实的各种纠缠。
笔者认为,就学术思想而言,对比大陆新儒家,唐、牟等港台新儒家更为可贵,他们能够充分界说传统儒家的殊胜之处,同时也深入反思传统儒家的不足之处。这个内,是仁心、仁德、仁爱,心性之学就主要侧重在对这个仁心、仁德、仁爱的内在机理与脉络的揭示。第二个建议,就是经典的重建与经典的诠释,应该既继承了古代的经学形态,但又应有所损益,并且有新的创造。人类任何深厚的文明传统,其实都必定与人道有着内在的相通性。
这方面的工作,当代儒家杜维明先生有很大的推动。笔者认为,儒家最根本的精神,其实是仁爱的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舍弃这种不伦不类、头上安头的做法,而将之代替为儒学作为多元文化、宗教、思想中的一元力量,去推动制度的建设。因此,我们应该放弃标榜,继承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方向,回归孔子儒学的真精神,关心当下的切身问题,从而寻求现代新儒学新的转进。
新儒家的三系都致力于继承先秦孔孟之学与宋明理学的真精神,并作深度的自我定位与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儒学的现代性转进。而对比之下,儒学的团体与组织本来就是农村的信仰载体,可惜在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摧残,现在连生根发芽这样的程度,也是八字没有一撇,这是很值得忧虑的事。
当代大陆许多儒者之所以倾向于原教旨色彩的儒学与古典学,其原因是比较复杂多样的。其次,在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层面,现代新儒家的一些思考也有一些需要作调整之处,例如我们可以避免第二代新儒家的焦虑,认为儒家一定要开出民主。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学界在儒家经典的重建与诠释的工作上,将会充分、丰富地进行。发掘和思考儒学中的政治向度,可以是严格和严肃的学术探讨。
当代中国的乡村,基督宗教性质的民间团体与组织已经不断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老太太说她自己已经六十多年没有见到这种情况了,这让她不可想象。
第三个误区是政治儒学。而同时,当然我也厌恶别人用他们的一套信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甚至一种全面否定儒学的所谓自由主义)来强加于我,因为这样的话他人也是一种持有原教旨立场的人。
因此,这个制度的建立和建设并不是哪家文化哪派宗教所能独自占有、独自完成的。根据笔者的拙见,我们可以将现代新儒学分为三系。